管理学

管理科学
展开13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规律、探讨管理方法、建构管理模式、取得最大管理效益学科 [1]
中文名
管理学/管理科学
外文名
Management Science
代表人物
泰勒法约尔梅奥
归    属
社会科学

定义

播报
编辑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规律、探讨管理方法、建构管理模式、取得最大管理效益的学科。 [1]

释义

播报
编辑
管理学赠龙颈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承担漏讲平。 [2]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的各项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3]它有三糠旬永层含义端提:
(1) 管理是一婆探归晚喇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 [3]
(2)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举灶危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从而使枣战举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
(3)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千变万化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历史发展

播报
编辑

工厂管理

古典管理阶段
工厂管理理论基于科学管理, 以生产管理为主, 旨在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科学管理以经济人为对象, 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则, 强调工厂应该以制度管理来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 而工人则应当以科学的方法取代过去已经习惯了的工作方式。这种效率观被爱默森提升为以组织手段来提高效率, 又被库克进一步推广, 在非工业组织中传播效率主义。 [4]
随着统计方法、数量模型以及计算机的应用或普及, 以生产为核心的管理理论开始向着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 产生了决策理论、运营管理、系统理论控制理论 [5]这些理论的形成, 为管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决策理论与过程理论之间存在很多重合的观点 , 两者的结合又为组织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运营管理把管理的内容从生产管理扩展到商业管理; 而系统论与控制论作为分析工具促进了管理学的整体发展。 [4]
在把工人的个人效率转化为组织效率的过程中, 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行政组织理论对科学管理理论进行了补充, 从而形成了古典组织理论。法约尔关于管理原则的观点被厄威克归纳为八项原则, 关于管理职能的原则被古利克进一步发展为( 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七职能论。韦伯提出的科层制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必不少的组织形式 。 [4]

组织管理

当代管理阶段
梅奥霍桑实验可以说是管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梅奥在社会人假设的基础上认为, 对金钱的需要只是工人想要满足的需要的一部分, 工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情感慰藉、安全、和谐、归属 。既然人是一种社会人,并且在正式组织内部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那么, 管理就必须着眼于社会和人的技能, 在正式群体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群体的社会需要之间达成平衡, 而且应该关注人际关系。于是, 人际关系学说应运而生。 [4]
但人际关系学说出现了一种极端的观点, 即把人际关系看成是目的, 而不是手段。根据这种观点, 只要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生产率的提高便是自然而然的事。这种极端的人际关系观混淆了管理的起点与目的,为了还原管理学的逻辑起点, 由人际关系学说发展而来的行为科学理论沿着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马斯洛把人看成是心智成熟的自我实现人, 麦格雷戈超Y理论对经济人和社会人的观点进行了初步的融合,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斯金纳强化理论弗鲁姆期望理论等对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了剖析。在群体层次, 卢因群体动力学理论对非正式组织的团体行为进行了分析。除此以外, 坦南鲍姆的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利克特的领导四系统模型等对领导行为及领导类型进行了探讨。 [4]
在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有关组织、群体和个体间冲突的研究也获得了快速发展。冲突研究和行为研究的融合促成了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雏形,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组织理论又把人际关系学说涵盖其中。 [6]福列特关于冲突的建设性论述把组织看作是一种协作系统, 并据此认为组织管理不应该只重视人际关系的构建, 更应该注重员工间的合作状态;而且, 这种协作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此基础上, 福列特又提出了参与式管理。受梅奥、福列特等人的影响, 巴纳德将社会系统观点引入了正式组织研究, 并且对权力和权威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把组织看作一种社会系统, 而不是韦伯所说的科层制。在组织管理的具体方式上, 阿吉里斯的个性管理、麦格雷戈的人性管理、利克特的群体交互及适应行为研究、汤普森针对组织的系统研究方法都对传统的过程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扩展, 而德鲁克注重实践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在如何整体提高组织效率的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进入了现代管理理论发展阶段, 特别是德鲁克所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已经包含了后现代管理思想的参与式管理和自我控制。 [4]

组织间管理

现代管理阶段
在组织管理理论日趋成熟之时, 学者们注意到: 虽然管理学已经建立在社会人的人性假设之上, 但员工却被局限在单个组织中, 并被作为组织人来看待。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已成为知识的载体, 知识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知识和技能成了管理的核心问题。 [7]在后现代哲学的影响下, 管理学也向着后现代发展, 企业员工不只是简单的被管理者, 更应该是自我管理者。面对复杂的组织情境, 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不具有所谓的普遍适用性, 这就要求管理学运用不同的社会历史因子来考察在不同语境下比较有效的管理方式。 [8]人被看成是符号动物, 管理学也开始强调人的非理性, 而否认人的理性, 从而形成了后现代管理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把人视为文化人。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抛弃了传统人性的理性观, 主张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组织效率。因而, 人性得到了充分的解放, 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主宰, 并且谋求自身的全面发展。 [4]
在后现代时期, 单一组织研究正逐渐被商业生态系统研究所取代, 网络打破了原有组织的空间范畴, 迫使学者重新界定组织的边界 。于是, 网络理论成为解释组织间关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 , 一些复杂的组织也相应被称为网络组织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 企业本身就是多元关系的集合 , 并且又嵌入在庞大的网络之中。组织间关系能够帮助企业突破自身疆界的束缚, 不断与外部组织和环境进行互动, 并且从外部获取自己所缺乏的资源, 相对低成本地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学术界和企业界也越来越重视组织间关系管理问题。摩根和亨特曾提出过网络组织管理的五个基本条件, 它们分别是选择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并维持良好的伙伴关系、建立合作伙伴间的科学的信用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冲突管理系统、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共同目标。而甘拉迪则认为, 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时, 应该遵循兼容性、能力和承诺三个原则, 即所谓的3C原则。在具体探讨组织间关系的研究中, 学者们从资源基础观、知识基础观、社会逻辑观和学习理论四个视角对组织间关系进行了探讨。 [9]此外, 学者们还总结了基于市场的管理控制模式、科层制管理控制模式和以信任为基础的控制模式, 分别从市场交易、合同条款和社会关系三个方面来建构组织间管理控制系统。 [4]

发展趋势

播报
编辑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管理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管理在功能、组织、方法和理念上产生根本性变化,从而使管理学研究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管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因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理不仅是决定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现代生产力的首要构成要素。管理学的教育将会更加普遍,管理学的重要作用将会体现得更加充分。 [10]
第二,管理学发展的理论化、哲学化趋势。纵观管理的发展史,由管理活动而管理学,由管理学而管理学原理,由管理学原理而管理哲学,这表明了人类对管理认识深化的历程,也正是管理理论发展的总趋势。管理学的理论化趋势,表现在对各类管理之共同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并对这些规律进行了一般性的概括与抽象。管理学的哲学化趋势,表现在从哲学的高度,对管理进行了最高层次的考察与解释,把管理与哲学沟通,终使一般管理学得以完整地建立。 [10]
第三,新的管理学分支的发展将更加迅速。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管理学分支的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正在面临巨大的结构变革,进入21世纪的世界经济将会发生质的变化。管理工作将会要解决许多全新的课题,如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资本的管理,信息共享的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的创新,新型的组织结构,如学习型组织、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新型组织形式的管理,在更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对组织适应性的管理等,都将形成一些新兴的管理学分支,繁荣年轻的管理学。管理学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这样一些趋势。 [10]
第四,管理学将更多地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紧密地结合。管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发展除了管理实践的创新的不断推动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其他相近学科的发展,其中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等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都在管理学研究中得到了运用。这些与管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发展十分迅速。由此可以预测,未来的管理学在管理方法上将更多地借鉴这些学科发展的成果,表现出与这些学科发展更紧密结合的特征来。 [10]
第五,管理学研究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特色。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将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研究如何充分地开发人的智力和体力,将成为管理学更为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将人作为一种知识的载体的研究将更为突出。 [10]
第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管理学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是管理的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和管理活动的创新,将会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研究对象和案例,也将会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管理学理论。另外,人们为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避免管理中的失误,将更多地把管理置于科学理论的指导之下。管理理论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不仅仅是科学的研究会吸引更多的理论工作者的兴趣,而是管理工作者将更加重视管理理论的作用,更加自觉地在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管理工作。由此不难推知,管理学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10]

基本职能

播报
编辑

计划

计划工作表现为确立目标和明确达到目标的必要步骤之过程,包括估量机会、建立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方案、形成协调各种资源和活动的具体行动方案等。 简单地说计划工作就是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是干什么,第二是怎么干。组织等其他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和方案展开,所以说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11]

组织

组织工作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计划所确定的目标而在组织中进行部门划分、权利分配和工作协调的过程。它是计划工作的自然延伸,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关系的确立、人员的配置以及组织的变革等。 [11]

领导

领导工作就是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过程。当管理者激励他的下属、指导下属的行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途径或解决组织成员间的争纷时,他就是在从事领导工作。 领导职能有两个要点: ·一是努力搞好组织的工作; ·二是努力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需要。 领导工作的核心和难点是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它需要领导者运用科学的激励理论和合适的领导方式。 [11]

控制

控制工作包括确立控制目标、衡量实际业绩、进行差异分析、采取纠偏措施等。它也是管理活动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职能。 上述四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依据;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是计划及其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只有统一协调这四个方面,使之形成前后关联、连续一致的管理活动整体过程,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组织目标的完满实现。 [11]

学科特点

播报
编辑

一般性

管理学是从一般原理、一般情况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学科的业务和方法的研究;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无论是“宏观原理”还是“微观原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作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 [11]

综合性

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它需要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还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 [11]

实践性

管理学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同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显示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强大生命力。 [11]

社会性

构成管理过程主要因素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都是社会最有生命力的人,这就决定了管理的社会性;同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生产关系的特征,因此没有超阶级的管理学,这也体现了管理的社会性。 [11]

历史性

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管理历史,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管理学。 [11]

研究内容

播报
编辑
从管理的二重性出发,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 [11]
1)从生产力方面: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组织中的人、财、物,使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研究如何根据组织目标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 [11]
2)从生产关系方面:研究如何正确处理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以及各种管理体制等问题;研究如何激励组织内成员,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服务。 [11]
3)从上层建筑方面:研究如何使组织内部环境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问题;研究如何使组织的规章制度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保持一致的问题,从而维持正常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1]

研究方法

播报
编辑

职能主义范式

注重研究客观事实和社会产物,将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起点,重视对社会规律进行科学概括,试图寻求社会现象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以承认存在着一个拥有特定价值观、信仰、规范和角色的外部世界为前提,集中研究现实内容本身或实质;比较注重用客观性的表达代替引索性的表达,力求补足和解释特定引索性表达的意义,以使其结果普遍化;关注被研究对象的一般性、普遍性或规律性。 [2]
包括有:证实主义、证伪主义 [2]

诠释型范式

运用直觉判断和个人洞察力获取知识,它着重个人的主观感受,认为社会现象实际上为个人主观经验。因此,以个人的感官和良知来研究事物,着重社会所创造出来的实体,探讨个人的主观经历、表现出来的意义和语言解释等。这种观点所分析的对象为组织内的记号和现象,并认为不需要寻找实际存在的客观组织法则,描述范式起着某种表达或表现作用。所以,这种角度会着重探讨个人的内心世界、认知方法,以及大家所构建的实体。 [12]
包括有:经验或案例法、权变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 [2]

人本主义范式

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管理学范式。人本主义范式强调,人的潜能是管理所能开发的最重要的资源或资本。管理就等于人,人能够开发自身。 [13]
包括有:心理学法、伦理学法。 [2]

结构主义范式

也称为规范范式,它强调以客观性、规范性和概括性为特征的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规范范式的研究目标是回答“应该怎样”或“应然”问题,力求构建一种规范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架构。 [12]
包括有:归纳法演绎法、常态法、系统法。 [2]

理论模型

播报
编辑

五力模型

波特五力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 [14]
竞争战略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源于企业对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律的深刻理解。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的或国际的,无论生产产品的或提供服务的,竞争规律都将体现在这五种竞争的作用力上。因此,波特五力模型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时经常利用的战略分析工具。 [14]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它们主要有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由于它们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 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它们主要有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等。 [14]
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保健因素是满足人的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激励因素是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前者为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后者为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因此,双因素理论认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下工夫。 [14]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14]
在这个公式中,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在领导与管理工作中,运用期望理论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有一定意义。 [14]

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14]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14]

主要用途

播报
编辑
管理学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调。 [14]
在一般意义上讲,它是通过采取某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设计、营造、维护一种环境,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使所有管理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做到协调而有序地进行活动。 [3]

学术派系

播报
编辑
学派名
代表人物
研究方向
哈罗德·孔
主要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
乔治·G·埃尔顿·梅奥
亚伯拉罕·马斯洛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求、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认为人不仅仅是“经济人”,同时还是“社会人”,将人的管理提升到所有管理对象中最重要的地位。
彼得·德鲁
研究实际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经验教训和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强调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和概括管理经验
系统理论出发,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对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团体及个人做出了全面分析。
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
把管理组织视作一个开放系统,对组织的运行进行系统分析。
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埃尔伍德·斯潘赛·伯法
霍勒斯·卡文森
力求减少决策的个人艺术成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
强调在管理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寻求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
对经理工作的特点、所担任的角色、工作目标及经理职务类型的划分,影响经理工作的因素等重点问题进行考察与研究。
*表格内容来自 [2] [11]

代表人物

播报
编辑
重要人物
人物称号
代表著作及实验
主要内容及贡献
(F·W·Taylor)
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生产率。1,配备“第一流的工人”,掌握标准化操作方法;2,采取“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3,雇佣双方进行“心理革命”,变对抗为信任;4,实行职能工长制;5,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1898年,“搬运生铁块实验”
改进了操作方法,训练了工人,使生铁量的搬运量提高了三倍
1898年,“铁锹试验
研究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i)铲上的负载有多大的问题
ii)各种材料能够达到标准负载的锹的形状,规格问题
iii)各种原料装锹的最好办法
iv)每一套动作的的精确时间
研究了“一流工人”每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量
(H·Fayol)
管理理论之父
1,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后者包含在前者之中;2,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分工、职员与职权、纪律等管理十四条原理;4,管理五要素问题
(M·Weber)
组织理论之父
《社会和经济理论》
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LyndallF·Uruick)
管理史家
《组织的科学管理》
对古典管理理论来说,完成对理论的综合整理并使之发展。
(LutherH·Gulick)
管理学家
POSDCORB的管理七职论
(G·E·Mayo)
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实验结论: i)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没有直接联系
ii)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
iii)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A·H·Maslou)
需求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
《激励与个性》
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五个层次
赫次伯格
(F·Herzberg)
双因素理论的代表人物
双因素理论:影响人员行为绩效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前者指“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的因素,后者指“得到后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的因素
(D·C·Macleland)
激励需求理论
任何一个组织及每个都代表了实现某种目标而集合在一起的工作群体,不同层次的人具有不同的需求
(D·M·McGregor)
人性假设理论的代表人物
《企业的认识方面》
X理论-Y理论是专门研究企业中人的特性问题的理论。X理论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而Y理论是根据“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并归纳了马失落与其他类似观点
(B·F·Skinner)
强化理论的提出者
凡是经过学习而发生的操作性行为,均可通过控制“强化物”来加以控制和改造。强化方式有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即用奖金、赞美、提升等吸引职工在类似条件下重复产生某一行为;负强化即预先告之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
(Victor H。Vroom)
期望理论的提出者
《工作与激励》
人的行为是对目标的追求。行为的激发力决定于目标价值的高低和期望概率的大小
激励力=价值指数*预期概率
(J·S·Adams)
报酬公平理论的提出者
报酬公平理论
他认为只有公平的报酬,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和起到激励作用。而报酬是否公平,职工们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与他人,历史,自己的过去比较。
(HebertSimon)
《思维的模型》
1,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2,决策的标准并非是“最优”。3,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4,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的经验及智能。
(ChesterBarnard)
总的特征是:组织论的管理理论,即以组织为基础分析和说明管理的职能和过程。
理论结构为:个体假设---协作行为和协作系统理论---组织理论---管理理论。
(WilliamOuchi)
Z理论
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现“民主管理”。大内把由领导者个人决策、员工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的企业称为A型组织。
(HenryMintZberg)
《管理工作的实质》
1,经理工作的特点:(1)工作量大、不掉紧张(2)活动短暂‘多样琐碎(3)推崇接触性的联系方式(4)审视与外部和下属的联系(5)义务与权利相混合2,经理担任十种角色,它们渊源于经理的正式权力和地位3,提高经理工作效率的若干要点。
(PeterF。Drucker)
贡献:“目标管理”和“事业理论”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精髓。“目标管理”的最大优点是它使得经理人能够自我控制,使得管理由“别人统治”被替代为“自我控制”,它意味着更高的成就目标和更广阔的眼界
卢桑斯
(F·Luthans)
《管理的权变理论:走出丛林之路》
1,把环境对管理的影响作用具体化,把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2,描述环境变化与管理对策之间的关系;3,为说明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提出“权变矩阵图”
(W·Edwards·Deming)
质量管理专家
PDCA循环“戴明环
管理方法精要:正本清源、把握变异、客户至上、慎防干预、乐在工作、强调合作、重在培训、诚意正心、系统认知、强化领导
(Michael E·Porter)
战略管理专家
他对于竞争战略理论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五种竞争力量”分析产业环境的结构化方法,并在《竞争战略》艺术中,明确地提出三种通用战略:成本领先、标歧立异、目标集聚
(PeterM·Senge)
新管理大师
学习型组织理论创始人。他认为,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企业的整体能力,提高整体素质,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
*表格内容来自 [2] [11]

研究机构

播报
编辑

国内机构

*表格内容来自 [15],只收录了前十五名。

国外机构

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
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罗斯商学院
达特茅斯学院塔克商学院
杜克大学福克商学院
芝加哥大学布兹商学院
*表格内容来自 [16],只选取了部分机构。

分支学科

播报
编辑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三级学科
管理学
管理计量学
部门经济管理
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科技政策学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其他学科
企业管理
经营管理
财务管理
技术管理
营销管理
设备管理
质量管理
企业管理其他学科
行政管理
生产系统管理
质量控制与可靠性管理
物流系统管理
决策支持系统
管理系统仿真
部门管理工程
管理工程其他学科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其他管理
理论预测学
预测评价学
技术评估学
未来学其他学科
管理学其他学科
**表格内容来自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