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管理

现代组织管理最基本的概念
收藏
0有用+1
0
过程概念是现代组织管理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在ISO9000:2000中,将过程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中文名
过程管理
外文名
process managerment
类    别
管理办法
认    证
ISO9000“2.4
相关文献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过程概念

播报
编辑
过程的任务在于将输入转化为输出,转化的条件是资源,通常包括人、机、料、法习承凶精、环及检测。增值是对过程的期望,为了获得稳定和最大化的增值,组织应当对过程进行策划,建立过举埋程绩效测量指标和过程控制劝永乎方法,并持续改进和创新坑剃颂才删炼桨垫润您趋拒试。

过程方法

播报
编辑
“过程方法”中指出: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过程方法”。为使组织有效运行,组织应当采用过程方法识别和管理众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对过程和过程之间的联系、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连续的控制和持续的改进,以增强顾客满意和过程的增值效应。
ISO9000:2000族标准还提出了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ISO9000族标准是一个有效地进行过程管理的基础方法。其中ISO9001:2000是一个最基础的标准,关注顾客满意;而ISO9004:2000是一个趋向卓越绩效模式的标准,关注组织的绩效改进和使顾客与其它相关方满意。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各类目中,过程管理是一个与ISO9000族标准相关程度最高的类目。但需要指出的是,ISO9001中的过程管理仅仅旨在使顾客满意,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的过程管理旨在所有关键利益相关方的综合满意,它是落实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实施持续改进和创新以提升组织的整体绩效,为利益相关方创造平衡的价值,进而履行组织使命和实现组织愿景的途径和载体,它对卓越的追求,对效果、效率以及应对动态竞争环境变化的敏捷性的追求,都要高于ISO9000族标准的要求。
过程管理PDCA循环
过程管理是指:使用一组实践方法、技术和工具来策划、控制和改进过程的效果、效率和适应性,包括过程策划、过程实施、过程监测(检查)和过程改进(处置)四个部分,即PDCA循环四阶段。PDCA(plan-do-check-act)循环又称为戴明循环,是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在休哈特统计过程控制思想基础上提出的。
1 过程策划(P)
· 从过程类别出发,识别组织的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从中确定主要价值创造过程和关键支持过程,并明确过程输出的对象,即过程的顾客和其他相关方。
· 确定过程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建立可测量的过程绩效目标(即过程质量要求)。
· 基于过程要求,融合新技术和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过程设计或重新设计。
2 过程实施(D)
· 使过程人员熟悉过程设计,并严格遵循设计要求实施之。
· 根据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和来自顾客、供方等的信息,在过程设计的柔性范围内对过程进行及时调整。
· 根据过程监测所得到的信息,对过程进行控制,例如:应用SPC(统计过程控制)控制过程输出(产品)的关键特性,使过程稳定受控并具有足够的过程能力
· 根据过程改进的成果,实施改进后的过程。
3 过程监测(C)
· 过程监测包括过程实施中和实施后的监测,旨在检查过程实施是否遵循过程设计,达成过程绩效目标。
· 过程监测可包括: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评审、验证和确认,生产过程中的过程检验和试验,过程质量审核,为实施SPC和质量改进而进行的过程因素、过程输出抽样测量,等等。
4 过程改进(A)
过程改进分为两大类:“突破性改进”是对现有过程的重大变更或用全新的过程来取代现有过程(即创新);而“渐进性改进”是对现有过程进行的持续性改进,是集腋成裘式的改进。

方法特点

播报
编辑
过程管理方法具有与传统管理方法不同的哲理,其基本思想是:从“横向”视角把企业看作为一个由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采购、计划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客户管理人事管理业务过程按一定方式组成的过程网络系统;根据企业经营目标,优化设计业务过程,确定业务过程之间的联结方式或组合方式;以业务过程为中心,制订资源配置方案和组织机构设计方案,制订解决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工作流管理问题的方案;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划与控制技术智能技术等技术解决过程管理问题。
企业应用过程管理方法的基本步骤可大致概括为:
(1)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资源特点制定经营目标,建立企业经营目标体系。
(2)识别企业各种具有特定业务功能的业务过程,识别业务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识别关键的业务过程,对业务过程进行分析。
(3)按企业经营目标体系,自顶向下,先高层次的过程,后较低层次的过程,进行业务过程优化设计,简化、调整、适当归并业务过程中的操作单元(或作业单元、工序、环节),确定各业务过程的联结方式;对每一业务过程进行定义和描述,确定业务过程的功能目标、投入和产出,确定作为管理重点的关键业务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业务过程模型
(4)以信息的观点把业务过程看作为信息收集、传递和处理的过程,应用信息技术,按业务过程设计解决企业信息传输和处理问题的方案。
(5)基于业务过程网络系统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和制度设计。
(6)按业务过程运行的需要合理配置资源
(7)应用计划和控制技术,根据业务过程运行的需要制订经营计划与控制方案,对业务过程运行进行反馈控制和协调。
(8)以提高业务过程的绩效为主要目标,持续改进过程。
由上可看到,与传统管理方法不同,过程管理方法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的,它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横向视角把企业看作为一个由产品研发、生产、销售、采购、质量管理等业务过程按一定方式组成的过程网络系统;把每一个业务过程都看成是有特定功能和目标的、有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子系统,企业系统由若干业务过程子系统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应用系统方法解决企业业务过程系统的信息流、物流和工作流管理问题;关注业务过程内部和业务过程之间的逻辑联系、相互作用,关注业务流程中操作单元的优化组合;
(2)应用信息论方法,将企业内部的各过程视为一个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的过程,应用信息技术解决业务过程管理信息的传输和处理问题。
(3)应用控制论方法,将企业的业务过程视为可控过程,建立过程控制系统,运用反馈控制等控制方法解决企业业务过程系统的控制问题。
(4)注重管理的细化,即细化到每一个业务流程、每一个操作单元(或作业单元、工序)、每一项影响业务流程运行的输入因素;
(5)注重综合应用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技术。
在当今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多学科知识积累和多种技术有机结合的技术背景下,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正在发生大的变革。综合运用管理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技术的新管理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管理模式,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及经营计划控制能力将迅速提高。这些宏观背景因素将极大地促进过程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内容简介

播报
编辑
《过程控制》是作者在清华大学工业仪表自动化专业多年教学的总结,是在历年所用讲义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而写成的,书中包括了作者及本专业同事们在过程控制领域中的部分科研成果。全书系统地阐述了简单和复杂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设计、分析和评价,深入解剖了两个典型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实例,力图从整个生产过程的特点出发,对控制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和优选。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几种比较成熟的高等过程控制策略,并力求反映近年来过程控制的新发展。全书从数学和物理的基本概念着手,阐述过程控制问题的本质和特点以及掌握系统设计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全书共分15章,每章均有思考题和习题。
《过程控制》可作为高等院校自动控制类和相关专业的教材,并供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编辑推荐

播报
编辑
《过程控制》:《信息、控制与系统》系列教材

目录

播报
编辑
绪论
一、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发展概况和趋势
二、过程控制的任务和要求
参考文献
1-2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
一、基本概念
二、若干简单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
三、工业过程动态特性的特点
1-3过程数学模型及其建立方法
一、过程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与对模型的要求
二、建立过程数学模型的两个基本方法
三、几个常用的经典辨识法
第二章 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及其调节过程
2-1基本概念
2-2比例调节(P调节)
一、比例调节的动作规律,比例带
二、比例调节的特点,有差调节
三、比例带对于调节过程的影响
2-3积分调节(I调节)
一、积分调节动作规律
二、积分调节的特点,无差调节
三、积分速度对调节过程的影响
2-4比例积分调节(PI调节)
一、比例积分调节的动作规律
二、比例积分调节过程
三、积分饱和现象与抗积分饱和的措施
2-5比例积分微分调节(PID调节)
一、微分调节的特点
二、比例微分调节规律
三、比例微分调节的特点
四、比例积分微分调节规律
第三章 简单控制系统的整定
3-1控制系统整定的基本要求
3-2衰减频率特性法
一、衰减频率特性稳定度判据
二、衰减频率特性法整定调节器
3-3工程整定法
一、动态特性参数法
二、稳定边界法
3-4调节器参数的自整定
一、极限环法
第四章 调节阀
4-1气动调节阀的结构
一、气动执,厅机构
二、阀
4-2调节阀的流量系数
一、流量系数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二、流量系数计算公式
4-3调节阀结构特性和流量特1
一、调节阀的结构特性
二、调节阀的流量特性
4-4气动调节阀选型
一、调节阀结构形式的选择
二、调节阀气开、气关形式的选择
三、调节阀流量特性的选择
四、调节阀口径的确定
第一篇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串级控制系统与比值控制系统
5-1串级控制系统的概念
5-2串级控制系统的分析
5-3串级控制系统设计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一、副回路的设计
二、主、副回路工作频率的选择
三、防止调节器积分饱和的措施
5-4调节器的选型和整定方法
一、逐步逼近法
二、两步整定法
一、比值系数的计算
二,比值系统中的非线性特性
三、比值系统的整定
四、常见比值控制系统
第六章 利用补偿原理提高系统的控制品质
6-1概述
一、基本概念
二、静态前馈控制
三、动态前馈控制
6-3大迟延系统
一、概述
二、采用补偿原理克服大迟延的影响
三、史密斯预估器的几种改进方案
6-4非线性增益补偿系统
一、概述
二、对象静态非线性特性的补偿
第七章 解耦控制
7-1相对增益
一、相对增益的定义
二、求取相对增益的方法
三、相对增益矩阵特性
7-2耦合系统中的变量匹配和调节参数整定
一、变量之间的配对
二、控制回路之间的耦合影响及其整定
三、回路问动态耦合的影响
7-3解耦控制系统的设计
一、前馈补偿
二、对角矩阵法
三、单位矩阵法
7-4实现解耦控制系统的几个问题
一、解耦系统的稳定性
二、部分解耦
三、解耦系统的简化
第二篇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三篇 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
8-1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
8-2信号采集数字滤波及数据处理
一、信号采集
二、数字滤波
三、数据处理
8-3DDC的PID算式
一、PID控制算式
二、PID控制算式的改进
8-4数字式PID调节参数的整定
一、扩充临界比例带法
二、扩充响应曲线
8-5DDC应用举例
一、啤酒发酵过程对控制的要求
二、控制系统的组成
三、系统硬件
9-1概述
二、系统组态
9-3分布式控制系统中的算法
一、监督控制层的算法
二、计划调度层的算法
附录
第三篇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四篇 典型装置的控制系统
第十章 火力发电厂大型单元机组的自动控制
10-1大型单元机组的生产过程
及其对控制的要求
一、单元机组的出力控制
二、锅炉燃烧过程的控制
三、锅炉汽包水位的控制
10-2单元机组出力控制系统
二、汽机跟踪方式
三、机炉协调方式
四、出力控制系统的实例
10-3燃烧过程的控制系统
一、汽压调节对象的动态特性
三、送风控制系统
四、负压控制系统
10-4锅炉的给水控制系统
一、给水调节对象的动态特性
二、汽包水位的三冲量控制方案
三、三冲量控制系统的工程整定
四、汽包水位的串级控制系统
10-5蒸汽温度控制系统
一、汽温调节对象的动态特性
二、带有导前微分信号的汽温控制系统
三、双信号汽温调节器的整定
四、汽温串级控制系统
五、蒸汽温度控制实例
第十一章 精馏塔的自动控制
11-1精馏过程
一、精馏原理
二、连续精馏装置和流程
三、精馏塔的基本型式
11-2精馏塔的控制目标
二、产品产量和能量消耗
11-3影响精馏过程的因素
一、全塔物料平衡
三、内部物料平衡
四、动态影响分析
11-4精馏塔质量指标的选取
一、灵敏板的温度控制
二、温差控制
三、双温差控制
11-5精馏塔的基本控制方案
一、按精馏段指标控制
二、按提馏段指标控制
三、按塔顶塔底两端质量指标控制
11-6精馏塔的内回流控制和进料热焓控制
一、内回流控制
二、进料热焓控制
11-7精馏塔的节能控制
一、产品质量指标的“卡边”控制
二、采用前馈控制方案
三、浮动塔压控制方案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五篇 高等过程控制系统
第十二章 推理控制
12-1推理控制系统的组成
一、问题的提出
二、推理控制系统的组成
三、推理控制器的设计
12-2模型误差系统性能的影响
一、扰动通道模型存在误差
二、控制通道模型存在误差
三、推理一反馈控制系统
12-3输出可测条件下的推理控制
二、模型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三、自适应推理控制
四、预测推理控制
12-4多变量推理控制
一、控制器的V规范型结构
二、V规范型控制器的设计
三、滤波阵的选择
12-5应用举例
一、应用实例
二、二次输出量的选择
三、控制作用的限幅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预测控制
13-1概述
13-2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一、内部模型
二、参考轨迹
三、控制算法
13-3预测控制方法的机理分析
一、内模控制结构法
13-4预测控制中的几个问题
一、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二、非最小相位系统中的预测控制
三、大迟延系统中的预测控制
13-5应用举例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自适应控制
14-1概述
一、具有被控对象数学模型在线辨识
二、参考模型自适应控制系统
一、闭环可辨识的条件
三、极点配置的自校正调节器
14-3参考模型自适应控制系统
一、被控对象全部状态能直接获取的
自适应控制系统
二、根据对象输入输出设计参考模型
自适应控制系统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多变量现代频域方法
15-1多变量系统的描述方法[1]
15-3逆奈氏阵列法
三、运用INA方法的一些问题
15-4关于INA方法中闭环特性的讨论
15-5INA设计方法示例
一、广义奈氏稳定性判据
二、互联作用
三、近似可交换控制器
四、设计方法和举例
15-7其它设计方法
一、并矢展开法
二、顺序回差法
15-8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

播报
编辑
首先,在企业营造创新的思维
可以通过培训、树立榜样等方式,帮助员工理解创新,学会如何进行创新。如何迈出创新的第一步。让员工知道企业文化中的创新,不是一个空洞的词语,它有丰富的含义。
第二,教会员工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创新不是拍脑袋,而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第一个步骤是找到创新的目标,例如依据解决问题的创新、依据降低成本的创新、依据增加功能的创新、依据市场需求的创新等等;
第二个步骤,跟进计划创新的目标,进行目标分解,例如计划开发新的产品,那么分解目标包括确定新产品开发方向、分析新产品开发的难点、拟定新产品开发周期等;
第三,建立评估创新价值的评价系统
一方面使企业员工理解创新对企业和个人均会带来收益;
二是帮助员工判断创新的价值,鼓励员工进行对企业有高价值贡献的创新。
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这个评价系统包括评价方式、奖励措施等。
第四,建立创新的使用制度
对企业而言,创新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使用后,企业之所有倡导创新,就是因为创新能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如节约的成本、增加的产量、提高的市场份额等。
创新,最怕的是将成果束之高阁,轰轰烈烈的开始,悄无声息的结束。
一、打击了员工创新的积极性;
二、不利于企业的创新价值转换,失去创新原本的企业的意义。
所以要建立创新的落地措施,使创新的成果能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企业带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