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介绍了为什么制定销售目标这么难以及什么才是正确的销售目标,本文我们详细介绍制定科学准确的目标
销售目标分解与对齐
目标确定后,最为关键的便是执行落实。对于销售团队而言,重点在于目标的有效分解与对齐。
- 时间维度的分解:对于季节性不显著的业务,可以按季度、月度平均分配。但对于季节性明显的业务,则需要依据季节性分配不同的权重。季节性权重的设定可参考三类数据:
-
- 行业统计数据:了解行业整体的季节性波动规律。
-
- 历史销售数据:分析企业自身的销售季节性特点。
-
- 政策性要求及客户需求: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为客观的是历史销售数据。建议统计过去三年的数据来确定季节权重,并可对过去三年的数据设置不同权重(如 25%、30%、45%),通过加权确定最终的季节性分配比例。这样既能兼顾历史规律,又能反映近期趋势。
- 组织维度的分解:组织维度的分解更为繁杂,涉及多个方面:
-
- 产品维度:生命周期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竞争态势(市场地位、竞争优势)、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
-
- 区域维度:市场成熟度(成熟市场、成长市场、新兴市场)、竞争格局(市场份额、竞争对手情况)、区域特点和资源条件。
-
- 行业维度:行业发展前景、客户关系深度、渠道覆盖情况。
- 目标如何对齐 ——“管理的编织”:传统的自上而下分解往往会引发 “数字游戏”:上级要求的目标与下级能承诺的数字之间存在巨大差距,最终通过讨价还价达成一个各方都不满意的结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 “管理的编织” 理念,即通过多维度的交叉验证来实现目标的科学分解与有效对齐。
何为 “管理的编织”,下面举例说明:假设某公司分为东、西、南、北 4 个区域,以及 A、B、C 三个产品,区域维度提交的销售计划如下:即总销售目标 340,无论产品合计,还是区域合计都是一致的。现在换个维度,由产品部门提交计划,可能是这样的:无论是区域还是产品,这两张表的合计数相同,然而,从结构角度分析,却存在差异。比如区域东的 B 产品,区域认为目标为 30,而产品认为是 20,它们之间的碰撞能够相互促进,发现更多机会,探寻更多方法;再看区域北的 A 产品,区域认为 15,产品认为 30,同样会促使他们深入思考。这实际上就是矩阵式计划的制定与下达过程,亦或称之为 “编织”。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可以采用区域、产品和行业三维的方式来开展这项工作。
或许有人会问,这样做计划,会不会导致各方相互扯皮、争吵不休呢?确实会有这种情况,但这恰恰是计划工作的精妙之处。倘若计划只是随意确定一个数字,那最高领导人随意设定即可。这种 “编织” 式的目标对齐机制具有三个显著优势:
- 发现机会:通过不同维度的交叉对比,能够发现被单一维度忽视的市场机会。
- 促进沟通:各维度负责人必须通过充分沟通才能达成一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市场机会的深度挖掘。
- 提升挑战性:多维度的相互验证,使目标更加客观,也更具挑战性。当团队看到其他维度发现的机会时,会不自觉地提高目标要求。最终,这种方法并非为了给团队增添压力,而是助力他们发现更多机会。正如前文所述,目标要体现 “助跑加起跳才能勉强触及” 的特点,而 “管理的编织” 恰好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这个 “临界点”。
销售目标的调整
“目标定了就不能随意更改!”“形势变了,目标必须调整!” 这样的争论在企业中屡见不鲜。那么,销售目标究竟该不该调整?又该如何调整呢?
在众多企业中,目标调整已成为一种常态。但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目标真的需要频繁调整吗?倘若我们遵循德鲁克的理念,目标应当是发自内心的,是努力的方向,是一种承诺。那么,目标的调整就不应过于频繁。之所以许多组织的目标频繁调整,主要是因为目标已异化为纯粹的绩效考核依据。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往往沦为数字博弈,而非真正的方向调整。这种调整不仅毫无实际价值,反而会损害目标管理的严肃性。
- 目标调整的原则:目标调整应基于两个核心原则:只有当努力的方向需要改变时,目标才需调整;只有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才需要调整方向。对于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我们通常采用 PEST 分析框架来评估。
- 阶段性目标的调整:关于阶段性目标的调整,我们需遵循以下原则:
-
- 超额完成的情况:如果某个季度超额完成目标,后续季度的目标不进行调整,这样可以保持目标的牵引作用,鼓励持续超越。同时也避免因短期超额完成而放松后期努力。
-
- 未完成的情况:差额部分需要合理分配到后续期间。举例:四个季度目标分别是 150、200、250、300,如果第一季度只完成 75,差额 75 万需要分配到后续季度。激进方式:将差额累加到下一季度(第二季度变为 275);保守方式:差额平均分配到后三个季度(每季度增加 25)。选择哪种方式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未完成是由暂时性因素导致,可采用激进方式;如果是长期性因素影响,则适宜采用保守方式。
- 年度总目标的调整:年度总目标的调整需要格外慎重,一般仅在以下情况考虑:
-
- 应该调整的情况: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新冠疫情);行业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如重要竞争对手退出);公司战略方向调整(如业务重组)。
-
- 不应该调整的情况:仅因执行不力而要求调低;完全基于内部因素的考虑;单纯为了完成考核指标。
记住:目标调整并非为了让目标更易达成,而是为了确保目标始终能发挥正确的方向指引作用。正如德鲁克所说,目标是承诺而非命令,调整目标就是在调整承诺,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制定目标的 5 个常见误区
在销售目标的制定过程中,企业常常会陷入一些典型误区。这些误区表面上看是方法问题,实则反映出对目标本质的理解偏差。
- 机械套用历史数据:“去年增长了 20%,今年也设为 20% 吧。” 这种简单的线性思维忽视了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一家医疗器械公司连续三年保持 30% 的增长,第四年依然将目标设定为 30%。但他们忽略了两个关键变化:新进入者带来的竞争加剧,以及医改政策对采购的影响。最终不仅目标未能完成,团队士气也遭受重创。制定目标时要进行全面的 PEST 分析,充分考虑市场环境的变化因素。增长率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建立在对未来市场环境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
- 过度追求目标可达性:“定个稳妥的目标,年底好交差。” 这种思维方式致使目标缺乏挑战性,无法激发组织潜能。一些销售团队的管理者总是将目标定在 “有把握” 的水平,结果却发现每年都在为市场份额下滑寻找借口。保守的目标不仅没有让团队轻松,反而使团队陷入市场地位不断下滑的恶性循环。目标应具有适度的挑战性,需要通过努力和创新才能实现。这样才能激发团队潜能,推动企业持续进步。
- 简单拆分总目标:将总目标按照历史销售占比直接分配给各区域或产品线,这种机械的分解方式忽视了增长潜力的差异。某工业原料品公司按照上年度占比分解目标,结果新兴市场因目标过低而错失发展机会,而衰退市场的目标又高得难以达成。这种简单分配不仅扼杀了高潜力市场的发展,还加重了困难市场的负担。应采用前文提到的 “管理的编织” 方法,通过多维度分析来科学分解目标,充分考虑不同市场的发展阶段和潜力差异。
- 忽视资源匹配:制定了远大目标,却没有配套的资源支持。这种目标设定无异于给团队布置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公司领导拍脑袋定下翻倍增长的目标,但既未增加销售人员,也未提供额外的市场预算。结果不仅目标未能达成,还导致团队倦怠,优秀人才流失。目标制定必须与资源规划同步进行。包括:人力资源配置计划、营销预算支持、产品供应保障、渠道建设投入。
- 过度依赖领导意志:“老板说要增长 50% 那就 50%”,这种自上而下、缺乏科学论证的目标制定方式,往往导致目标与市场现实严重脱节。很多老板看到竞争对手快速扩张,一时冲动便要求销售增长翻番。没有经过任何市场分析和可行性论证,结果导致团队为完成目标不择手段,最终造成大量坏账,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目标制定需要科学的论证过程,应该:建立完整的分析框架、充分听取一线团队意见、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制定配套的资源支持计划。
避开这些误区的关键在于回归目标的本质:目标并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要真正发挥指引方向、激发潜能的作用。只有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充分考虑市场环境、企业能力和团队特点的目标,才能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销售目标的制定和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管理者既要有战略高度,又要关注执行细节;既要富有远见卓识,又要脚踏实地。只有真正领悟目标的本质,把握制定的原则,建立科学的分解和验证机制,才能让目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索取企业OKR和绩效管理成功案例,直观体验《Tita一体化管理平台》,立即申请 《Tita 产品演示》 或 最受客户欢迎的《帮我配置考核表》 。
2024, Tita 重磅发布新品,开启“客户管理”与“项目交付”双引擎,帮助企业驱动业绩飙升!立即了解 《Tita 新CRM销售管理一体化》 。